围棋在清代极盛,国手如林。在众多国手中,以黄龙士最为杰出。他的棋谱和著作仍是当今中外名家研究学习的珍贵资料。清经学家阎若璩把黄龙士与经吏顾亭林、黄南雷,词章
朱竹控,古文汪苕文、魏叔子,医道喻嘉言,书法郑谷口等名震全国的巍然大师尊为十四圣人。黄龙士被誉为棋圣由此而来。
黄龙士名虬,又名震,字月天,泰州人,清顺治八年(1651)生于姜堰镇。黄龙士童年聪慧好学,喜爱下棋。那时姜堰镇地处偏僻乡区,当地没有高手,龙士学棋没多时,附近已无对手。为寻名师,其父带领龙士游访北京。满族有个将军极好围棋,见龙士年少艺高,十分喜爱,遂带龙士驻防关外,留居毡幕中,每日纹枰对弈为乐。当时塞外棋坛,名手聚集。龙士和名手对弈,棋艺日益增进。辽阔宽广的草原,艰辛而富有情趣的游牧生活,使龙士眼界大开,心胸日阔。这对龙士日后棋艺到达“脱然高蹈,不染一尘,臻上乘灵妙之境”,不无影响。
一年后,龙士离北南归。当时南方国手中以年逾七十的盛大有威望最高,龙士和盛大有年龄相差五十多岁。一老一少对垒七局,盛大有虽竭尽全力,龙士仍以绝对优势获胜。其他佼佼者如何阉公、卞邹原、娄子恒、程仲容、谢友玉等皆居下风,只有周东侯勉能抗衡。
龙士成年后,常在国手荟萃的扬州、杭州对弈切磋棋艺。龙士棋艺高超,高手无不敬佩。在黄龙士逝世至梁、程、施、范四大家称雄之前,最著名的国手徐星友赞龙士棋艺:“寄纤浓于淡泊之中,寓神俊于形骸之外”。说龙士棋境甚高,着子似乎平淡,但法外有法。若对手强欲斗力,却能应变用奇,迫使对方弄巧成拙。时人吕书胎赞扬龙士的战绩如“淮阴用兵,战无不胜”。龙士着法推陈出新,著有《弈括》、《黄龙士全图》等书,在布局、定式等方面,对元明以来相习之法,破旧创新,对围棋的实战和理论进行了总结提高,开辟了后来梁、程、施、范诸家先路。故李汝珍评龙士说:“自黄月天出,异想天开,别创生面,极尽心思之巧,遂开一代之盛。”
在黄龙士棋艺生涯里,血泪篇的故事三百多年来一直是棋坛传颂的佳话。龙土是徐星友最得力的老师,最初授星友四子。当星友棋艺达到二子时,龙士仍授星友三子对弈十局。授
子过多龙士异常艰苦,使出全身解数,极尽变化之能事,用尽心计。星友面对棋圣,虽有三子优势却不敢掉以轻心,沤心沥血,竭尽智能和龙士弈完十局,从而一跃而,成国手,因而人们把这十局棋命名为“血泪篇”。徐星友刻苦上进,虚心学习的态度和黄龙士不惜耗费精力,认真辅导后辈棋手的精神,一直是后来棋手学习的典范。
翁和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