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|
|
转载泰州日报8月7日版:黑白世界有乾坤 |
|
发布时间:2009-8-7 文章来源:泰州棋院 点击:5702 |
|
|




黑白世界有乾坤
策划:成爱君 朱行义 作者:谢荣 来源:泰州日报
有一种文化,淡泊宁静,博大精深。 有一种艺术,高雅怡情,增智生慧。 举手投子间,舍与得、远与近、死与活,抑或声东击西、欲擒故纵、里应外合、暗度陈仓……不露声色、演绎得淋漓尽致。 这,就是围棋。 这,就是围棋永恒的魅力。 古城,“棋圣”故乡 围棋,源远流长。传说最早起源于尧帝,晋代张华《博物志》曰: “尧造围棋,以教丹朱。” 在中国,琴棋书画乃四大传统文化艺术。其中惟围棋为智力竞技,讲求不以力征而以智取,故历代文人骚客莫不对其偏爱有加。 从唐代始,昌盛的围棋文化随中外交流,逐渐走出国门。最先抵达的是日本,遣唐使团将围棋带回,围棋很快在日本流传,成为 “国技”。不仅涌现出许多围棋名手,而且对棋子、棋盘的制作也异常考究。 明清两代,是中国围棋水平迅速发展的又一时期。 尤是清初至乾隆中期,许多汉族文人不愿为清廷效力,遂将精力聚集至围棋消遣。且官僚贵族又多袭明代“养士”之风,王公贵族以在府中养名棋手为荣,久而营造出浓烈研棋氛围,令 “围棋之于清,犹诗歌之于唐”。一时间,名家迭出,流派纷起,棋苑空前繁盛,堪称中国古代围棋之巅峰期。 清康熙年间,群雄并起之际,一位艺冠全国的围棋高手现身 “江湖”。他出神入化,称雄弈坛,普天之下几无人可与抗衡,被尊为 “棋圣”。而更令人叹服者,是其影响力之巨竟逾越棋界,与黄宗羲、顾炎武诸大儒并称 “十四圣人”——此即泰州黄龙士。 据史料记载,黄龙士名虬,又名霞,字月天,姜堰人。生于清顺治八年 (1651年),卒年不详。其幼年从父习棋,天资聪颖勤奋刻苦,少时便闻达梓里,饮誉江淮。 康熙三年 (1664年),13岁的黄龙士不满足于称雄一方,在父亲带领下,赴京都研修棋艺。其时,京城名手云集:江苏无锡过百龄,被视若围棋天才;安徽六安周东侯,有 “江南一只虎”之称;江苏常州盛大有,当时领衔国手,著有 《弈府阳秋》、 《仙机武库》……少年黄龙士立志遍访名家,攀登棋艺高峰。 经京都棋坛烽火磨砺,黄龙士棋艺日臻上乘。几年后,即纵横捭阖,攻城略地,所向披靡。至18岁,一次异乎寻常的比赛,奠定了黄龙士独步天下的地位:他与当时领衔国手盛大有鏖战7局,结果7战皆捷。 此后二十多年间,泰州人士黄龙士一直称雄中国棋坛,独领风骚。他留传后世的不朽名作,有 《弈括》、《黄龙士全图》、 《自拟谱十局》等,全面论证了围棋战略战术,见解独到而精辟。 300多年后的今天,他的名字依旧为人们所传诵,他的故事仍然曲折而传奇,而他的智慧,更是为世界围棋界所景仰。 他,早已化为一颗闪亮的星,在泰州的文化天幕熠熠生辉,获得永生。 民间,棋风颇盛 泰州,州建南唐,文昌北宋,文化气息相当浓郁。 泰州民间,一直以来,棋风颇盛。 在这个古城里,围棋文化就像一株老树,历经风霜顽强挺立,不断繁衍新的枝叶。 在泰州,有这样一类人: 他们对围棋情有独钟,醉心于黑白世界。他们几乎将自己的人生,都融入了这古老智慧…… 此刻,让我们在众多的围棋爱好者中,走近那么一群人,他们是海陵爱棋人的缩影。通过了解这 “沧海一粟”,可以获知最真实的、原生态的 “棋人棋事”。 且将时空拉回40年前。 1966年,文化大革命在当时的小城泰州,如火如荼—— 大街上,红旗飘飘,锣鼓喧天。 “炮轰走资派”之类的标语无处不在,而 “牛鬼蛇神”们戴高帽游行的场景,几乎每天都在上演。 然而,就在这闹哄哄的背景下,一个小小的四合院中,有6个 “不务正业”、 “不求上进”的人,经常悄悄聚在一块儿研习围棋。 在这6人小组中,周树屏是退休教师,曾获淮阴地区围棋冠军;陈鸿远、薛季成都曾获泰州市围棋冠军;曹扬,后获市围棋亚军;荣绍德的棋水平也不低,在干部中是佼佼者;年龄最小的是翁和,但其棋力日渐强大,令人不敢小觑。 “文革”使得这志同道合的一群人成了 “职业棋手”,那普普通通的居家小院,则成了弥足珍贵的 “露天棋院”。面黑白世界,捧清茶一杯,刹那间,天地仿佛一片安宁,一切纷繁嘈杂均遁形而去。 几个人,尽管年龄、职业不一,性格各异,却都被围棋紧紧地 “串”在一起。纹枰论道之际,直抒胸臆,无拘无束;争论胜负之时,又如孩童般天真烂漫,乃至面红耳赤……可谓感情深笃。 其中代表人物,当属翁和。 “在那样一派翻天覆地的喧嚣中,尚有一处清静,可容下一张方桌,我与棋友切磋交流,怡然自乐。”多年之后,当年那个聪慧少年,带着花甲之年的睿智微笑,谈起往日那一切,依旧心驰神往。 他始终庆幸,甚至感激围棋,在那个乱糟糟的年代,给了他们最美好的时光。 其实,翁和步入围棋天地纯属偶然。 1963年夏天的一个午后,对围棋一窍不通的翁和正用棋子 “砌长城”玩。没曾想,意外遇见泰州市第一届围棋冠军黄仲实先生,黄先生让他 “晚上去家里学围棋”。翁和从来也没有想到,这一去,自己从此踏入一方奇妙世界,而围棋情结,也就此埋下,如影随形,相伴一生。 1964年,学棋半年多的翁和,第一次代表泰州去无锡参加了江苏省少儿围棋比赛,取得第8名。归来后,又师从另一位泰州围棋冠军陈宝如先生。 上世纪60年代末至90年代初,泰州棋坛在康士龙、荣绍德及诸祖仁三位功勋式人物领导下,和谐活跃。这期间,翁和独步海陵棋坛。他多次获泰州市、扬州地区围棋冠军,代表省、市参加全国、中日和中韩业余围棋比赛,同中国围棋界泰斗陈祖德、华以刚以及马晓春均交过手,被誉为 “泰州聂卫平”。 1998年,泰州企业春兰斥资打造 “‘春兰杯’世界职业围棋锦标赛”。翁和应邀参与了赛事策划、谈判以及签约全过程,见证了中国第一次举办国际大赛的历史时刻。 近年,蓬勃发展 围棋历史,约4000年。 泰州历史,逾2000年。 古老的围棋与古老的泰州相映成辉。 继翁和之后,泰州棋界涌现出了不少出色棋手。其中,有冯云散6段,他曾获江苏业余棋手 “棋王”赛第一名、全国业余棋手比赛第四名,并代表我国业余棋手出访日本比赛;丁波5段,现任江苏棋院男队主教练;巫浏淏6段,曾获2001年全国大学生比赛冠军。 围棋之所以魅力无穷,在于其变化的无穷,内涵的博大。它号称 “千古无同局”,大道至简,放达超逸,令当今世界15亿围棋爱好者能够不拘一格,各擅胜场。 据计算,小小的棋子在阡陌纵横的围棋盘上,产生的变化为巨大的天文数字。围棋是迄今为止,计算机唯一无法进行智能模拟的棋类,它保住了人类智慧最后的尊严。小小黑白世界,竟是如此神秘莫测。 近年来,随着泰州经济文化水平的迅速提高,围棋这项传统文化生机焕发,蓬勃发展。泰州棋界在研习、传承基础上,更注重发展与创新,普及和推广。 一方面,这项古老文化走进了校园,走进了课堂,成为孩子们素质教育的一部分,使其充分领略围棋的传统文化精髓。 如泰州市鼓楼路小学,从2006年承担 “以围棋训练为载体,促进小学生素养发展研究”这一国家级课题研究以来,学校围棋教学很快形成特色,并叫响全国。 去年4月,学校走进由教育部、国家体育总局举办的“首届全国中小学棋类教学论坛”,并作专题发言。 “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素养、行为习惯、智力与非智力等素质养成的关键时期,这就决定了学校并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,而是应当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,”鼓楼路小学校长陈岚认为,围棋教学锻炼了学生的整体思维,在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等方面, “是一个很好的抓手。” 另一方面,泰州各围棋培训机构,积极发挥自身优势,创造性开展工作,取得了良好成效。 有趣的一个现象是,大家都很注重从娃娃抓起。而一个家庭,倘若孩子学了围棋,又往往会带动家长一起学习,从而令围棋普及面迅速扩展。 泰州最大的专业围棋培训机构是泰州棋院。去年迁入新址后,为泰州广大围棋爱好者,打造了一个环境清雅、设施一流的活动基地。 尤值一提的是,近几年其施行了一系列创新举措,围棋教学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。他们大胆从全国各地延揽高端优秀教师,成为泰州地区首个“吃螃蟹者”;精心组织各类比赛,提高小棋手棋艺,促其心智健康成长;积极开通网站,依托现代信息平台,与社会各界进行互动交流;他们还专门开辟了“小班课”,建立起藏书丰富的图书资料室…… 如今,在整个泰州地区,围棋爱好者正呈飞速增加之势,而泰州棋手实力也逐步增强。 “当前,泰州围棋总体水平还不高。但我们正在努力,希望在未来3至5年出成绩,这是泰州棋坛的共同心愿!”泰州体育局局长刘秋平如是说。 言辞间,信心满满。 围棋,独特“文化名片” 文化,非一朝一夕形成,也绝无复制可能。 在未来城市发展与竞争大势中,惟有文化方能凸显一个城市之品位与特色。而城市文化建设 “差异性”的重要性,也会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。 显然,泰州,是一座文化 “富矿”。泰州文化形态多姿,性格独特,更具有极其巨大的潜力。 作为我市尚待发掘的独有重要文化资源,如何打好棋文化这张 “牌”,彰显泰州人开拓创新、与时俱进的文化个性,将极大挑战泰州人的思维! 目前,许多有识之士纷纷建言献策。主要包括这么几个方面—— 成立黄龙士研究会,为打造 “文化泰州”提供历史文化依据及资料; 在主城区雕塑设计规划中,增加黄龙士人物雕塑; 收集、整理黄龙士的文化故事,也可将以黄龙士为原型的 《东游记》改编成影视作品。现泰州已有知名文人、电影编剧编写以黄龙士为题材的电影剧本和长篇小说; 定期开展各种规模的棋类比赛 (如 “黄龙士杯”),丰富百姓的高雅文化生活,努力使棋乡文化成为泰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; 将棋摊作为泰州市井文化的重要内容,给予保留和支持; …… 泰州,从来都不缺乏智慧。 当城市发展的智慧,与古老文化的智慧相融合、相碰撞,那该是怎样一种辉煌? 因此,让我们一同期待,围棋这张泰州文化名片的精彩亮相! |
|
|
|
|
|
|